古代小说都是文言文吗
1. 古代人说文言文吗
古代人口语是口语,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按照文言文进行交流沟通的。文言文其实是一种书面语言。
任何语言都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分。古代的文言就是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尘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补充一点:咱们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而古人——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人,所说的话在语音上更接近南方的一些方言,与现在的普通话听起来是有天渊之别的。这种差别是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中原人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而造成的。现在的闽南话、客家话、广州话,其实比普通话更接近唐宋口语。最直接的例证就是:请你把那些现在看起来不押韵的唐诗用广州话或闽南话读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的诗都押韵了。古人不仅在语汇和语法上不同于现在——用的是古白话,而且在语音上也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吕叔湘先生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之大:宋朝的朱熹给《论语》做过注解,可谓是孔子研究专家了。然而,要是在孔子正和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来,那么他们在讲些什么,朱熹保管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2. 古代散文和文言文一样么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如爱莲说——周敦颐、滕王阁序——王勃都是散文的一种,它是是采用文言文的一种方式记叙的。
相对于今天的白话文,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但以前的记载文字主要的还是以文言文为模式。
所以你说的古代散文和文言文一样么?这是不应该这样问的,应该说古代散文是以文言文记载么?
3. 古代人都说文言文吗
我们都学过古代的文言文,这种文章跟现代的白话文有着巨大的差别,并且语法都不一样,相信很多同学对于文言文都感觉到头疼。
很多古装剧里面也用了文言文的语法来日常交流,其实这是错的,古代人并不用文言文来交流,而是用白话,不过古代白话跟现代的白话也不一样。
古代有两套语法,一套是写文章用的文言文,另一套就是日常交流用的白话语法。有的同学也许会问,这不是很麻烦吗?为什么不能像现在这样,白话和文章是一套语法呢?
其实古人并不傻,也不是故意没事找事,他们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之所以用两套语法,是因为日常语言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就那现在来说,网络语言已经融入了日常的说话交流,其中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梗”。比如00后的同学,就会听不懂90后80后的梗。
古代人也有自己的梗,并且很注重传承。为了防止以后的人听不懂自己的梗,于是发明了一套统一的语法——文言文。
这是为了跨时空交流啊。
想想看,20后看到“╭ァ啨啨dêч沵dê铱领,滺滺dêч偶dêχǐη境。ヤ”。一定会大呼:这是个什么鬼!
于是文言文的作用就出来了,你把这句话写成文言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的话,只要学过文言文,一百年后的人也能读懂现在的文章了。
君不见,两千年前的《史记》能流传到现在还能被人读懂,可以说文言文功劳巨大。如果司马迁口述一本《史记》,那么我们看到这本书只能大呼:什么鬼!
4. 中国古代一直都说文言文吗还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说白话文具体是什么朝代谁能详细讲讲这段历史
从一个词谈起吧。“语文”,小学中学的主修课程。但是在古代,“语”和“文”是不同的含义:“语”是指人们说的话,也就是各个时代各地域的白话,而“文”则是书面语言,用于读书写字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文言文。“语”(白话)的变化是很大的十年一个小变化,百年大变化,相隔两百年语言就会有很大变化,千年就根本听不懂了。如果人真能穿越,回到秦汉时代,也根本听不懂老祖宗们在说什么。而用于读写的“言”,数千年来虽有变化,却并不显著。春秋时期用竹简做书,以刀笔刻字,既不方便有费工费时,刻字累人,读书也累人,所以才有了春秋微言大义的文学特色。那是的文言文相对难懂。有了造纸和印刷之后,读写容易了,文字篇幅变长,文言文相对易懂了。自此至清末民初文言文的变化就很小了,只是跟家丰富了。语和文的分开使得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至今日人们上能读懂三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智慧。
从元明时代开始有半文言半白话的小说,也有了全白话的小说,用白话写文所以出现但并不是主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新文学,开始了白话文占主流的时代,至今白话文已是中国语和文的主流。
白话文灵活多彩使得文学更加灿烂,但是中国以文言文传承文明的优势也失去了。白话语言的变化很快也很大,几百年后的中国人还能不能看懂今天的人写的文章?难说啊!
5. 文言文和古文是一样的吗
一样的。
原因
1、古文是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
2、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3、文言文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4、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成为“古文”。
(5)古代小说都是文言文吗扩展阅读
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增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注释:“(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
注释:“(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夫战,勇气也。”
注释:“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三)调
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注释:“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注释:“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注释:“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注释:“(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译
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6. 为什么古代都是用文言文著书呢
古代说话也是文言文吧,只是著书用文得规范点,总不能像现实说话那样罗嗦吧~
先秦两汉隋唐和宋元明清的文言文不同,宋以后的文言更接近今天的白话(明清小说我们都看的懂,但谁看得懂汉唐的笔记?)
7. 中国古代人说的都是文言文吗普通老百姓讲什么话上朝说什么话,有方言吗
一、古人在先秦时期说的都是文言文,但后来文言文与口语逐渐分化,古人说的话也就变成了口语,与文言文逐渐脱节。普通老百姓也是这样说话。
二、古代的官话与方言:
1、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也是不同时期“普通话”的定义。官话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
2、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3、每个朝代都有官话来作为”鹊桥“沟通各个方言区的人,一般都以王都所在地的语音为准。
三、上朝时,古代官员一般说的是官话,也就是王都地区的语言。
(7)古代小说都是文言文吗扩展阅读:
1、口语与文言文的分化史: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书面语和口语都是用的文言文。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2、保护地方方言的意义: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官话(官方语言或汉语)
网络-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