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夔东十三家李来亨的小说
㈠ 有什么关于李自成张献忠的书籍
我所知不多,如下:
李自成、张献忠在《明史》列传第197(估计你看过了).
牛金星:躲避在儿子牛佺家里,他儿子是清朝的一个官员,好像是黄州知府。
李岩:因为提出分兵,被李自成杀死(牛金星主谋),这是撤出北京之后的事了。
李过:后来坚持抗清,战死,他的养子李来亨组织的夔东十三家军抗清,战败后举家自焚。
高一功:战死。
罗汝才:李自成进北京前就设计擒杀了此人,此人风纪很差,口碑也不好。
孙可望:张献忠死后归南明永历帝,跋扈的很,“十八先生案”就是他弄的,后来与南明反目,投降满清。
李定国:大名鼎鼎,不说了,真英雄也。
刘宗敏:李自成大将,一说被俘后在北京被杀,一说在战场上被杀,打败他的是济尔哈朗。
书目我推荐《剑桥南明史》,真是血泪斑斑,汉人是完全有可能赶出满清的,但无休止的内耗让清军坐大,这江山是在汉人自己丢的,怨不得别人。李自成张献忠之后,还是张献忠的部下战力最强,战功最著。可能与闯王嫡系在已开始就伤亡殆尽有关系。
南明时,若孙渴望、李定国、郑成功三家联手,众志成城。把女真八旗赶出山海关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者若写小说,我劝作者不要过分考据,这样写起来未必自由,什么封号就算胡扯,读者也不会怪罪,只要你书好。
若是写论文什么的,还是去大图书馆翻书或请教权威吧,比如阎崇年先生。
回答完毕。
㈡ 夔东十三家的介绍
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1夔东四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陷夔州,驻扎3个月后西上取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顺治三年((1646)。献忠战死,郝摇旗(郝永忠)、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反清地主武装),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沿用农民军习用名称“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实有16个营兵力。推举刘体纯、王光兴主持军务,划分防区,分据川东、鄂西诸山中,边务农边练兵,常出奇兵袭击南下清军。2康熙元年(1662),四川总督李国英统秦、豫、湖广三省兵将进剿,师驻奉节。二年((1663),清军攻占巫山城,郝永忠、刘体纯等集结众兵,欲夺回巫山城,失利,退至羊耳山(今奇峰乡)与李来亨、袁宗第等会合,据险固守。清军大兵压境,围攻羊耳山农民军。刘体纯等率众英勇反击,激战数日,双方死伤甚众。后清军乘雾攻击,农民军终因粮尽援绝,袁宗第去巴东,刘体纯、郝永忠退守兴山、巫山诸山中。十二月,袁宗第战死。刘体纯转战到长寿后,全家自缢,以示永不降清。三年(1664)八月,李来亨于茅麓山焚其妻子后自缢而死。至此,除王光兴、谭宏、谭诣降清外,其余将领均苦战到底,壮烈牺牲。
㈢ 明末夔东十三家军是哪十三支部队
“夔东十三家”是一个泛称,指清初活动在川东鄂西三峡地区的13支抗清武装力量。关于其名号,各书记载颇为混乱。《绥寇纪略》谓:“诸蜂起之魁,或称四家,或称十三家。袁韬、武大定后反正,次有(万县)天生城之谭文、谭诣、谭弘,巫山之刘体纯,丰城(今重庆丰都县)之胡明道,金城之姚玉麟,施州卫之王光兴,皆甚著;其王有进(或作王友进)、呼九思(《滟滪囊》作扈九思)、景果勒(《怀陵流寇始终录》、《滟滪囊》均作景可勤)、张显、刘惟灵、白蛟龙、杨炳英、李世杰等,莫可稽考,总所谓夔东十三家者也。”[13]道光《重庆府志》、道光《城口厅志》、咸丰《云阳县志》大抵与此说相同。这里共记载了17家,除巫山的刘体纯外,其余都不是大顺军。其中有的名号显然是误记,如袁韬、呼九思、白蛟龙等,本属“摇黄十三家”。据费密《荒书》载:“其掌盘子十三人,号摇黄十三家:曰争天王袁韬,曰整齐王张某(据《滟滪囊》知其人名张显),日必反王刘维明(或作刘维民,即刘惟灵),曰闯食王某,曰二哨杨秉允,曰行十万呼九思,曰九条龙,曰震天王白蛟龙,曰黑虎王混天星,日夺天王某,曰争食王黄鹞子(据《滟滪囊》知其人名景可勤),曰六队马超,日顺虎过天星梁某(据《滟滪囊》知其人名梁时政)。”由于“夔东十三家”与“摇黄十三家”各有13家之号,又都活动在三峡地区,“摇黄十三家”有些将领后来也投人了“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所以很容易混淆。
《怀陵流寇始终录》所记“夔东十三家”名号则主要是大顺军余部:“闯贼遗党袁宗梯(即袁宗第)、贺珍合郝摇旗、李本营、党守素、李来亨等,以兵出巴(今湖北巴东)、渠(羊渠,今重庆万州区)、施、巫、郧(今湖北郧县)、竹(今湖北竹山),所谓夔东十三家也。而郝摇旗最著。”“其外蜂起之盗,天生城有谭文、谭诣、谭弘,巫山有刘体纯,丰都有胡明道,金城有姚玉麟,施州卫有王光兴,又有王有进、呼九思、景可勤、张显、刘惟灵、白蛟龙、杨丙英、李世杰等,莫可稽考,总所谓夔东十三家者也”[14]。这里所记多达21家,照样有“摇黄十三家”将领名号掺人,大顺军余部占7家,即: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贺珍、李本营、党守素和李来亨。
《明史·文安之传》记桂王永历政权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文安之(湖广夷陵人)联络夔东十三家“共奖王室”,永历帝“进诸将王光兴、郝永忠、刘体仁、袁宗第、李来亨、王友进、塔天宝、马云翔、郝珍、李复荣、谭弘、谭诣、谭文、党守素等公侯爵,即令安之赉赦印行”[15]。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及“夔东十三家”之名,但文安之自从“走川东,依刘体仁居”之后,便一直在“夔东十三家”活动,直到最后死于斯,可知此处所记即“夔东十三家”名号。14人中王友进号“夺食王”,属“摇黄十三家”,其余13人当即“夔东十三家”的首领。其中可确知来历者,大顺军余部9人: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李来亨、党守素、塔天宝[16]、贺珍(郝、贺一音之转,至今仍有人读“郝”为“贺”音者},李复荣(《蜀碧》作李本荣,即李本营,四川方言营、荣发音相同)、马云翔(即马腾云);川中旧将4人: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弘。这也就是“夔东十三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更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彼此间的联系多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因此,“夔东十三家”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
㈣ 夔东十三家的战斗历程
川鄂边区的大联合,是经过多次战斗才实现的。比如顺治四年(1647年),李赤心、高必正奉南明王朝之命攻打荆州时达月余,后因清军增援,寡不敌众而失利,继而转攻大昌之横嵌,再攻巫山之二磴岩,杀了清廷的知县,5月渡长江,进入施州卫(恩施),“与土司战于城南”,移师容美司(鹤峰)。顺治五年(1648年)左右又移师于施南司。同年,颇欲有所作为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同僚堵胤锡来到川鄂边区,他力主联合农民军抗清,与李赤心、高必正等将领商讨进攻湖南清军的问题,农民军踊跃参战。由于各路军共同奋战,收复了湖南的全州、衡州等地,但终因南明内部的不团结,派系纷争,争权夺利,以至于顺治六年正月湘潭失守,何腾蛟被俘牺牲,李赤心(李过)被迫转战广西,不久病死(根据新发现的李过撰写的《传灯杂录》等数部著述,李过并没死,而是隐居于湖南平江县与通城县交界的黄龙山当了道士,改名李绣,号黄龙真人),高必正(高一功)与党守素、和李来亨等人于顺治八年(1651年)自贵州走四川回到川鄂边区,高必正在途中为当地武装伏击中箭阵亡(旧说为孙可望截杀,实误)。
李来亨奋战脱险,回到巴归,选定兴山、茅麓山为据点,建帅府于九连坪。这时,刘体纯、郝永忠(郝摇旗)等人亦由黔东北回到川鄂边区。袁宗弟、郝摇旗分驻大昌、房县;刘体纯经巫山转战巴东。刘体纯驻巴东陈家坝,天保驻巴东江北平阳坝。刘体纯素骁勇,有方略,“颇以威信御众”,因此各路农民军将领共推他为首领,并愿听他节制,南明将领王光兴等人也来汇合,最终建立起以湖北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占有20余县、拥兵数万的抗清基地,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㈤ 夔东十三家的结局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夔东十专三家的联合围属剿,由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义军实行三面夹击。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准备进行战略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康熙三年初,清廷调动大军1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八月五日,粮尽矢绝,眼见大势已去,李来亨将从大明搜刮的金银财宝分与众将士,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自己却携全家自焚,大顺军最后一支队伍最终被消灭。
至此,坚持斗争达21年之久的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宣告失败。
㈥ 重庆奉节县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地处长江三峡西首的奉节,是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三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方古老的土地,远至洪荒的岁月,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儿繁衍生息,人类的文明史刚刚揭开第一页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也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在奉节县提出以"旅游富县"战略的日子里,认真深入发掘奉节县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色彩,并充分让它为一方人民造福,这不仅将对地方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
奉节县属于亚热带地区,地处东经109°31 〃,北纬31°02,一年平均温度在16,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升,常年日照1639。1小时,四季分明,很适合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
从200多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知道,那时候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生活着熊猫、剑齿象等各种动物。近几十年,考古学家在奉节县的周边地区发现了"巫山人"和"建始人"的化石,说明这一地区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022年,考古学家又在奉节县的天坑地缝周边地区发现距今10多万年前"奉节人"的化石。这充分表明,这一地区古人类的活动始终未有中断。石器时代,奉节县境内,就有老官庙文化遗址、鱼复浦遗址、观武镇遗址、千秋坊遗址、三塘遗址、擂鼓台遗址、关庙沱遗址、新浦遗址等30余处。前些年,考古工作者在鱼复浦的台地上发现大量石制品、烧石、烧土和动物化石。让考古工作者十分兴奋的是,在一些排列很整齐的红烧土堆旁,发现一块不同凡响的陶片。它从陶质、火候等各个方面都显得很原始。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先生看到很激动,认为它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称它为"三峡第一陶"。从烧土堆周围密集分布的鱼骨、兽骨、小石器来看,当时的原始人以狩猎、捕鱼为生,过着一种群居的生活,好象吃饭都是集体在一起。据推论,鱼复浦遗址时代应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即北方所谓的"细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
有史以来,奉节县的发展变化脉络各种史册记载得十分清晰。据《禹贡》记载,奉节县地跨九州中的荆、梁二州,
到西周初年,这里是巴国的属国夔子国的的领地,名鱼邑。春秋战国时期,瞿塘峡成了楚、秦、巴、蜀四国争夺的要地。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灭夔子国,夔并为楚庸国的鱼邑。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叛楚,楚联巴、秦共同灭亡庸国。庸国一分为三,鱼邑重归于巴国。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并吞巴国。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原巴国地建巴郡,并在鱼邑建鱼复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沿用秦的建制。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部,鱼复属益州刺史部的巴郡,并设江关都尉。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称帝,修筑了白帝城。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璋分巴郡为三郡,鱼复属固陵郡。
三国鼎立时,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将鱼复县改为永安县。
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置梁州,永安属梁州的巴东郡。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恢复鱼复县名。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划巴郡和东郡属荆州。
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分荆州、益州五郡 ,置三巴校尉,治地白帝城。萧梁普通五年(公元523年)分梁州置信州,治白帝城。以分鱼复县西南和朐忍东部,新增设了阳口县。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鱼复为人复县。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升信州为总管府;分巴东郡置永安郡,治人复县;废阳口县,其东部地区归还人复。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在永安宫南建城,并迁州、郡、县治为一地。宣政元年(公元576年),将治地迁回白帝城。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拆永安郡,人复隶属信州总管府。六年,置山南道行台尚书省,信州为其属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信州改置巴东郡,人复为其首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巴东郡复置信州。二年(公元619年)改信州为夔州,并设总管府于白帝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改夔州总管府为夔州都督府。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旌表蜀国丞相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改人复为奉节县,为州治。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州置云安郡,隶属山南东道,奉节为其属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云安郡为夔州。
五代时,州、县建置无改变。到宋朝时,分四川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夔州路辖数十县,治白帝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将路、州、县治迁至梅溪边的奉节县城。
元中统三年(公元 1262年),全国建置行中书省,奉节属陕西四川行中书省。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设夔州路总管府于奉。十八年,分陕西四川行省置四川行省,奉节为其属县。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夔州路为府。九年(公元1376年)又降为州。拆奉节县入夔州,隶重庆府。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升夔州为府,复设奉节县。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把大宁县(今巫溪)划入奉节县。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恢复大宁县。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在府上设道,夔州隶川东道。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奉节县革命党人杀死县官,同年十月初六宣布独立。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道制,奉节仍属夔州府。民国二年,复道废府、州、厅,奉节隶川东道。民国七年(1918)撤消道,奉节直隶四川省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奉节属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节县属万县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属万县市,后来直属重庆直辖市。
二
从奉节县的沿革变化,可清晰地钩画出她繁荣兴衰的曲线。可以看出,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起,她就开始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在三峡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这儿设立了江关都尉。到了宋代,她西至重庆、贵州,南至湖北恩施、利川,东至湖北巴东一带,疆域十分辽阔。由于奉节地处三峡西首,自然是三峡的重要关隘,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史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发生在夔门的战事。至今,高高矗立的炮台、铁骨铮铮的锁江铁柱和那浑厚的古城墙,犹有当年的烽火硝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被人誉为"巴 人魂"的巴蔓子将军,就以"刎首高风传日月"的事迹广为流传:巴国发生内乱,巴蔓子将军请求楚国派兵支援,并以平乱后以三座城池以赠。结果平乱后,巴蔓子将军十分为难,割城损害国家,不割城失信于人。于是巴蔓子拔剑自刎,"以头授楚使"。巴将军为什么把三城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正是这三城地处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城之中,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就有奉节在内。
三国时期,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也是以三峡为屏障,退守白帝城。
值得让人思索的是,刘备在奉节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不仅不急于回成都,而是将这里的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
病重期间,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家事、国事一并托付给他。这就是在史学上颇有影响的"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的人文意义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虽然有的学者对刘备的托孤举动有所非议,但大多数人认为,刘备是真诚的,其"托孤"行为在封建世袭时代难能可贵。
在"托孤"事件中,诸葛亮的更让世人敬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成为万代楷模。奉节县名的来历也与"托孤"有关。后来,奉节的两道古城门被命名为"依斗门"和"开济门",使奉节县的城市文化意蕴更为深遂和具有靓丽的色彩。诸葛亮在奉节留下的八阵图遗址也是闪烁中国古代军事艺术的一处重要遗存。
八阵图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运用,但诸葛亮让它与古老的《易经》相结合,闪烁出神秘的光彩。目前,全国的八阵图遗址的地方屈指可数,而奉节县的八阵图不仅最有名气,而且最显得真实可靠和富有传奇色彩。《三国演义》上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白帝城下鱼复浦的八阵图困住了东吴大将陆逊的故事。小说的描写固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让鱼复浦从此声名远播。实际上,远在小说之前,鱼复浦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最早记载八阵图遗址的是东晋大司马桓温,他率兵伐蜀,从白帝城下经过时,写了《八阵图》一诗:
访古识其真,寻源爱往迹。
悉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
在许多咏叹八阵图的诗词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八阵图》最为有名: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为什么"江流石不转"?是奉节的三国文化之谜。历来学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转石"是先人祭祠的"大石",有的认为是过去遗留的"盐灶"。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对八阵图作了深入的研究,八阵图之谜正在被人破译。
三国时期留在奉节的最大悬案是刘备死后葬于何处。
刘备死后是否葬于奉节?近些年一直是四川、重庆市以及许多三国文化爱好者关注的话题。1999年在奉节召开的三国文化研讨会上,"成都说"和"奉节说"的两派学者济济一堂。虽然经过一番激烈的论争,但双方仍各执一词,谁也不能用确凿的科学根据来说服对方。但是,双方却达成一种共识:无论刘备是否葬于奉节,都应该在三峡工程蓄水以前对一切可疑地带进行认真地勘测和发掘,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的遗憾。
到宋朝时期,随着江河航运的发展,长江作为连接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交通干线,奉节的战略地位愈来愈显得重要。宋太祖派大将曹彬伐蜀时,首先就指点他如何重视三峡地区,怎样攻占夔门的铁锁关。宋朝的地方政区分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夔州作为西南地区四大路之一,所辖范围达成数十个州、府、县。奉节自然成了进入西南地区的东大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元、明、清以来,奉节一直是作为一座军事要塞受到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视。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命汤和、廖永忠伐蜀。廖永忠进军瞿塘关时,蜀人在瞿塘峡口设铁索桥横据关口,船无法进峡。廖永忠悄悄派数百人带着干粮饮水,翻山越岭,偷渡过关。第二天天刚亮,水陆两支人马上下夹攻,方才攻下铁索关,进入夔州。
明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第二年,在成都的义军失利后,起义军将领张余率部东下,"攻陷嘉、戌、泸、渝、涪、忠、万、开八州",直扑夔州。清军大量在夔州集结。结果双方一场血战,义军二万多人阵亡,尸骸"塞川而下,水为之赤"。王小波、李顺扛起的农民起义战旗飘落在夔州的黄昏中。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进军四川,也是先攻下夔州,然后势如破竹,进军成、渝两地。传说,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攻占夔州后,还亲自写下一幅描述夔州古城墙的对联:"宝塔千层,直竖金鞭打红日;城墙万仞,浑身獠牙啃青天"。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袁韬、武大定、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在奉节一带活动,后来一直发展成历史上著名的"夔东十三家",将抗清斗争延续了数十年。清朝著名将领、曾国藩手下的"霆军"首领鲍超出生奉节,在参加对捻军和太平天国的镇压中,战功显赫,被清王朝封为湖南提督、一等子爵。后来又告老回乡在奉节县城定居,并大兴土木,建了两座公馆,把奉节的园林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
如果说奉节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在冷兵器时代曾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那么,其传统文化从唐宋以来也达到了辉煌的境地,并且成了华夏文化史上相当重要的篇章。
奉节的传统文化是长江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三峡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精神著称于世,其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三峡文化特色和内涵。她作为一种"始源性化",可以独立展示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的系列演进轨迹;作为一种"地域民族性文化",她具有巴楚文化交融的复合特色;作为一种"经典文化",她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学艺术传世。无论是从文化的最表层民风俗,还是从文化的最高层次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方面,我们都能领略到三峡人与奇峰峻岭、峡谷深涧、奔腾大江的和谐。三峡人对大山大水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奉节的传统文化虽然同三峡传统文化一样,历史文化的悠久与文化积淀的丰厚性并存,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深邃、文化发展的多元和文化风格的和谐性同在。但在三峡文化圈内她仍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别是经典文化方面,丰富多彩高品味的诗歌作品在其众多的文化特色中出类拔萃。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也是三峡文化中闪光的部份。地处三峡之首的奉节可以说是三峡诗歌中最精彩的华章。
三峡有许多古老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最早见于《乐府诗集》古老的"滟澦歌",通过瞿塘峡口滟澦堆大小来告诫船工,在不同的水位下瞿塘峡行船的安全与艰险情况。
从唐代陈子昂到奉节后,一些著名的诗人更是络绎不绝而来。被人称为"诗仙"的李白,三次经过奉节,每次感觉不一样。特别是当他流放夜郎,在奉节听到特赦的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乘舟东下,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千古绝唱;"诗圣"杜甫在奉节寓居一年多,写下"夔州诗"481首,约占今存杜诗的三分之一;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在夔州任职期间,采集民歌《竹枝词》,把三峡的这株奇葩搬上了中国文坛;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奉节游历,记叙下对三峡的真切感受;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奉节为官三年,受到杜甫"夔州诗"影响,诗风发生变化,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历程;宋代状元、元曲传奇《荆钗记》中的主人公王十朋,在奉节为官三年,写下许多描述夔州山川的诗歌,并有《梅溪集》诗集存世;苏轼、苏辙、苏洵三父子一到奉节,各握如椽大笔,或记叙瞻仰古迹,或描述奇山异水,或讴歌民风民俗,各留下传世名篇;自称"石湖居士"的范成大夜泊瞿塘峡前,用一支生花妙笔,描绘出夔门秋月无限美妙和诗情画意。另外,陈子昂、高适、张说、司空曙、张祜、杨炯、桓温、薛涛、郑谷、戴良、宋濂、李益、杨慎、释齐已、沈庆、张问陶、傅作楫、李调元等众多的诗人也都先后来到奉节,写下了浩如繁星的诗章……
为什么诗人到这儿会诗兴大发而俯仰吟哦?这与这儿的地理形胜,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很大的关系。
奉节县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长江三峡西首、雄奇壮丽的瞿塘峡畔。瞿塘峡全长8公里,她既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巍峨,又有"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的险峻磅礴。峡内"两壁对峙,上入宵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疋练然"。盛夏时,"怒流触石为漩涡","水花作雨飞鬓毛"。秋冬时,"峡中平如油盎"。葱茏青翠的白帝宛若一颗晶莹的明珠座落在嵯峨的夔门前,奇石滟澦堆俨然威武的将士,中流砥柱,掀起满江波澜。大山大水在这儿排列组合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图,自然能激起诗人的一腔诗情。
由于奉节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蜀汉政权刘备、诸葛亮在这方土地上演出了"托孤"的名剧,而且这块土地上又有众多的三国文化遗址。凡到此的诗人们都免不了要寻幽访古、凭吊先贤,抒发一番感慨。
奉节也是巴楚文化交汇地区。奉节属于重庆,是巴蜀文化范畴,历史上曾属楚国管辖,而且从清代以来的大量移民都是来自湖北等地,因此"其人半楚"。但是,这里毕竟是巴蜀的土地,而且也是鱼复巴人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其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三峡土家特色。这也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诗史长、诗品高、诗人显,奉节成了三峡众多诗点中最辉煌的一处。因此,奉节被人称为"诗城"。
近代以来,被人们曾称为"诗城"的全国有几处,但另一些地方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与奉节诗歌的显著地位相提并论。从奉节县城到瞿塘峡大约方园10平方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有数十位著名的诗人在此俯仰吟哦。有的学者惊叹,举目之下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被诗人咏叹,在这儿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几乎全被诗人记叙讴歌。无数学者认为,诗城的桂冠非奉节莫属。
四
奉节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奉节是蜀汉的军事重镇,刘备永安宫托孤,上演了一出让人荡气廻肠的历史名剧。蜀汉君臣在奉节县的时间不久,但围绕白帝城这方土地,却涌现了不少文艺作品。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曲艺、绘画、书法,好多种戏曲都有《白帝城》、《八阵图》的剧本。特别是《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小说中对鱼复浦八阵图的渲染,让白帝城和鱼复浦声名大震。在奉节县一带,有丰富的民间传说。除有广泛流传的水、旱八阵图传奇故事外,还有关索与鲍三娘的故事、刘备卖草鞋的故事、诸葛亮与陆逊小时相遇的、诸葛亮招亲等故事。
在夔州的土地上,还有众多与三国有关的历史遗迹。如诸葛亮慰劳三军将士的抚军桥、赵云屯兵的卧龙岗、刘备甘夫人墓、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关云长的晒甲岩、张飞的擂鼓台、关索和鲍三娘的鲍家庄遗址、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墓、昭烈祠、关帝庙、张爷庙、武侯祠、明良殿、托孤堂。有的遗址具有特别重要的人文意义,如水、旱八阵图遗址和刘备墓的问题。
近些年来,在奉节县召开了数次有关三国文化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和有关奉节的三国文化研究成果,让奉节古城染上浓郁的三国史学、文学、民俗学斑驳的色彩。
奉节的三国文化特色,在重庆直辖市是独树一帜,在三峡库区也是出类拔萃,加大研究力度和拓展研究内容,奉节县就有可能成为全国若干个三国文化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这对奉节县成为三国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诗城文化与三国文化丰富了奉节县历史文化内涵,这两种文化都是奉节县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另外一些角度,也完全可以总结出奉节历史文化方面的某些特色来。例如从民俗方面、地理环境方面、巴文化方面等等,都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但总的来讲,诗城文化、三国文化在奉节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的地位最为鲜明和最为显著。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奉节县对诗城文化和三国文化在研究范围和深度上还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奉节远离大都市,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材:好些年来这里一直是贫困山区县,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对文化的研究投入有限。近些年虽有一定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浮在面上,属于较浅的层次。一座城市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城市的发展会垫定雄厚的发展基础,但要真正能体现这一文化底蕴,需要这座城市上上下下全社会的努力才行。虽然《诗城奉节》一书已发行多年,奉节开展以"诗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千百次,但奉节县的"诗城"氛围仍不浓厚。让笔者感到吃惊的是,在奉节县一次部、局长会上,一位综合部门的负责人竟然对奉节县是"诗城"一无所知。一位记者在奉节县采访以后,也觉得历史文化的表现上有许多欠缺和遗憾。
我们应该认识到,诗城文化和三国文化的研究有着极大的潜力和开拓空间。
有的学者认为,三峡诗与边塞诗一样,在诗坛上应享有重要的地位。仅就杜甫的夔州诗一项就够让很多学者探讨研究。台湾学者简锦松的"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夔州诗是三峡诗的代表。特别是李白、刘禹锡、三苏、白居易等人的诗作,在中国诗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奉节城以诗城命名,有着极其重要的人文意义。
在奉节,笔者曾听人讲,以诗城命名会显得偏狭而影响奉节的知名度。实际上,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诗城不只是这种文学形式的代表。"诗言志、歌永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夔州诗包含的内容是个大千世界。奉节县古城门名"依斗门",别认为它是随便撷取杜甫的诗句而命名。其深刻含义是杜甫关心国家兴衰爱国思想生动形象的体现,这正好与唐人为纪念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改人复为奉节的史实相辉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奉节最根本的人格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文化中有关三国诗及咏叹三国遗迹的诗都可以包括在诗城文化之内。奉节作为诗城,在全国可以独占鳌头。这无疑会大大提高这边远小城的知名度,会成为旅游产业重要的独特的一种资源。
如果我们再加大诗城文化和三国文化的研究力度和扩大研究领域,以包容、研究天下诗为已任,以《三国演义》博大精深的境界为基础,那么,奉节这座小县城就将自己放上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其文化意义就将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一席之地。那时,我们完全可以把三峡这座小城作为诗学、三国文化的研究、博览中心,为旅游经济埋下极其深厚的根基和拓展出广阔的空 间。
㈦ 李自成手下有哪些大将
手下有袁宗第、李来亨、刘宗敏、田见秀、贺锦等大将,都没有明确分工,都在随李自成到处征战。
1、袁宗第(1617—1664)李自成部将。任大顺军右营制将军,封“绵侯”。弘光元年(1645),李自成遇害后,与何腾蛟、堵胤锡联络,走上联明抗清的道路。参加了围攻荆州、反攻重庆、夔东反围攻诸战役。永历十八年(1663年,清康熙二年)兵败被俘。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于巫山县遇害。
2、李来亨(?-1664年),米脂人,李锦义子。永昌二年(1645年)随李锦联明抗清。永历七年(年)出没于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又称夔东十三家。永历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宫碑”。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临国公。顺治十六年清军深入云南追击永历帝,李定国势孤,他与诸将攻重庆,牵制南下的清军。
康熙元年(1662年)清军集中主力,分路进攻;他奋战数年,最后据守茅麓山九连坪(今湖北兴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围茅麓山,临国公李来亨举家自焚。
临国公李来亨的军事抗清生涯占据了他大部分领兵岁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阴都是在与满清作斗争中度过。虽然最后自尽,但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3、刘宗敏(1607年—1645年),字捷轩,陕西蓝田人,一说米脂人。原为锻工,从李自成起义。崇祯十一年(1638年),随李自成突围潼关原,隐于商洛山。十三年助李自成突围巴西、鱼腹诸山,入河南,势复大振。
十六年任权将军,次年,在西安封汝侯。率师出固关、下真定,与农民军主力会师北京,加左都督衔。入京后,对明降官拷掠助饷。后东讨吴三桂时负伤,后随李自成退出北京撤回西安,进入湖广。
4、田见秀,字玉峰,李自成部将。性仁厚,有儒将之风,从李自成征战,多有大功。明末清初人,号锁天鹞。李自成部将。崇祯十六年(1643),任提督诸营权将军,封泽侯。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通山九宫山遇害后,与吴汝义率一部分大顺军走岳州,后与李过、高一功部会师于松滋之草坪,奉李过为主帅。不久,即随李过与堵胤锡联明抗清。
5、贺锦(?-1645),号左金王(一说争世王为贺锦、左金王为蔺养成),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明末各路农民起义队伍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大会时,贺锦名列十三家之一。会后,在中原地区作战。1638年起义军受挫,他仍坚持斗争。
后与贺一龙、马守应转移至英山(今湖北省英山县)、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太湖(今安徽省巢湖市西)一带地区,与刘希尧、蔺养成等合军,称“革左五营”。革、左五营的实力相当可观,当时任明朝安、庐、池、太巡抚(简称皖抚)的郑二阳在奏疏中说过,“革、左之狡横不下于献、操,善战者不止数万。”他们主要是依托大别山脉(史称英霍山区)开展战斗。
(7)重生夔东十三家李来亨的小说扩展阅读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李家生活非常困难。李自成小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
不久,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他曾被戴上枷锁严刑拷打,后来在穷伙伴的帮助下,杀死文举人,又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当边兵。当时,边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粮饷不足,军官又贪污、克扣军饷,兵士经常挨饿受冻。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朱由检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
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随参将王国向京师进发,途经金县(今甘肃榆中),兵士们要求发饷,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于是,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兵民发动了兵变。
李自成起事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处死。崇祯三年(1630年),王佐挂被明廷招降,李自成转投奔张存孟(不沾泥),担任队长一职。
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降明。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所以在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同年,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后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
然而,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到大同抗金,被围农民军从王朴处突围。是年六月,新任五省总督陈奇瑜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入兴安(今陕西省安康市)车箱峡(今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
峡谷之中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马乏刍([chú],喂牲畜的草)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陈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诈降。陈奇瑜释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抚官,将农民军遣送回籍,甫出栈道,自成立刻杀安抚官复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袁宗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来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宗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田见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贺锦
㈧ 大西政权的后续
此后,中国大陆上抗清力量的主体仅余由李来亨等领导的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夔东十三家军和版由南明延平王权郑成功领导的坚持于福建沿海地区的部分南明军队。清康熙三年(1664年)8月,李来亨兵败夔东茅麓山,蹈火就义,大顺军余部主力的抗清斗争归于失败。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李自成之侄、李来亨之父李过领导的大顺军的最后一支部队被反叛清朝的吴三桂的“周军”剿灭于湖南宜章县莽山,大顺军的抗清历史宣告终结。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9月,清军进攻台湾。南明延平王郑成功之子、末代延平王郑克塽兵败降清。至此,清朝始得实现其对中国领土的重新统一。
㈨ 李自成集团、张献忠集团的主要将领与人物命运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过去也找过,但所获不多。还专门翻了翻姚雪垠《李自成》,收获不大。
我所知不多,如下:
李自成、张献忠在《明史》列传第197(估计你看过了).
牛金星:躲避在儿子牛佺家里,他儿子是清朝的一个官员,好像是黄州知府。
李岩:因为提出分兵,被李自成杀死(牛金星主谋),这是撤出北京之后的事了。
李过:后来坚持抗清,战死,他的养子李来亨组织的夔东十三家军抗清,战败后举家自焚。
高一功:战死。
罗汝才:李自成进北京前就设计擒杀了此人,此人风纪很差,口碑也不好。
孙可望:张献忠死后归南明永历帝,跋扈的很,“十八先生案”就是他弄的,后来与南明反目,投降满清。
李定国:大名鼎鼎,不说了,真英雄也。
刘宗敏:李自成大将,一说被俘后在北京被杀,一说在战场上被杀,打败他的是济尔哈朗。
书目我推荐《剑桥南明史》,真是血泪斑斑,汉人是完全有可能赶出满清的,但无休止的内耗让清军坐大,这江山是在汉人自己丢的,怨不得别人。李自成张献忠之后,还是张献忠的部下战力最强,战功最著。可能与闯王嫡系在已开始就伤亡殆尽有关系。
南明时,若孙渴望、李定国、郑成功三家联手,众志成城。把女真八旗赶出山海关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者若写小说,我劝作者不要过分考据,这样写起来未必自由,什么封号就算胡扯,读者也不会怪罪,只要你书好。
若是写论文什么的,还是去大图书馆翻书或请教权威吧,比如阎崇年先生。
回答完毕。
㈩ 李来亨为首的夔东十三家军,为何被清兵快速各个击破
1、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将郝永忠(又称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人一改消灭明朝的既定策略,转而联明抗清。在夔州、远安、竹溪、施州广大区域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清军周旋。史称夔东十三家(又名川东十三家)。
2、所谓夔东,大致相当于长江三峡地区,这里山高水急,形势险要,从军事上来说,不仅是易守难攻,而且切断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进可出击两湖、豫西、陕南和四川,退可以据险自守”。
3、清军方面一直都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人,清兵舍近求远,不和擅长游击的夔东十三家纠缠,而是绕过,只是尽力限抗清基地的扩张,也是他们权衡之后的策略之一。先易后难。先把立足不稳的永历皇帝、李定国打掉,让夔东义军、和占领区百姓没了主心骨,没了号召力,更有利于从心理上击破。
4、清军占领北方只用了半年时间,明军和大顺军在北方兵败如山倒,起义军在北方被清军追着打,几乎到了望风而逃的地步。可到了南方后,各股起义军和南明政府联合起来抗战,他们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一度令各路清朝大军连连受挫。从朱由崧弘光朝廷被击破到将永历帝朱由榔绞死昆明,满清花了整整十八年才彻底吃掉了南明和李定国。也许,这是清朝最初的决策者们(多尔衮、洪承畴),所想不到的。
待他们回过头来收拾夔东十三家军时,已过了一代人的时间。当年让清兵忌惮的高桂英、郝永忠、袁宗第已经老了。
5、夔东十三家各自据险,固然易守难攻,固然暂时没有清军的压力,但他们的生活,在清兵的严密封锁下,却仍然是艰难的。说白了,吃饭都成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他们为策应南明,减轻李定国大西军压力,还不惜代价两次大规模奔袭过重庆。
6、李定国死后,清军各路精锐立即回身对夔东十三家区域进行了大包围,夔东十三家末期也就到了,这时他们的领袖虽然是智勇双全的“小闯王”李来亨,但十三家本身因农民出身也并不十分团结,加之中间出了叛徒,即便如此,满清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前后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对夔东十三家进行分割蚕食和歼灭。过程如下: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由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义军实行三面夹击。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准备进行战略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部分夔东将领降清。康熙三年初,清廷再调动大军10万,包围李来亨残部于茅麓山。八月五日,义军粮尽矢绝,眼见大势已去,李来亨将从大明搜刮的金银财宝分与众将士,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自己却携全家自焚,大顺军最后一支队伍最终被消灭。
至此,坚持斗争达21年之久,威名赫赫的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