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小说重生1991

苏瑾
苏瑾
发布于 阅读量 492
三味书屋小说重生1991

⑴ 人生没有虚度的例子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到头来一事无成……
鲁迅
鲁迅早上要接待很多的客人要到早上2,3点钟才能写作他往往要到4,5点钟才睡,睡觉连衣服动不脱,为了能起床以后不用穿衣,能节省时间。
鲁迅12岁在绍兴城“三味书屋”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干家务劳动。有一天,鲁迅在家里帮助妈妈多做了一点事,结果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鲁迅一顿。鲁迅挨了训以后,并不因为受了委屈而埋怨老师和家庭,他反而诚恳接受批评,决心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再也不会因为做家务而迟到了。于是,他用小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正正方方地刻了一个“早”字,用以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读书。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失掉了现在就等于没有了未来。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的。

⑵ 求10篇300字读后感(50分)

有一段话给我触动极大:“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不是自寻烦恼吗?”

这段话让我不由联想到自己。不错啊!我们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杯子”上,也就是:整日考虑穿什么衣服漂亮啊,斟酌用什么文具会让同学羡慕呀,寻思什么东西好吃;或是左思右想着交际、追星、时尚等话题。那我们还哪有心思放在我们的“水”――学习上呢?通过文章,我已经明白,那一切不过只是盛起生活之水的杯子而已,而“水”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朱文公指谁

朱文公即朱熹,闽南民间称来熹公。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黎源(今属江西),定居建阳。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葬于建阳唐石理大林谷(今黄坑乡后塘村)。
朱事家道贫困,父亲早亡。5岁入学,受学于父亲的好友胡宪、刘勉之、刘子晖。18岁贡于乡,次年中进士。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后罢归,从延平李侗学。李侗之师为罗从彦,罗从彦之师为杨时。而杨时则是二程的弟子。二程的理学,朱熹是经过李侗继承下来的。
在朱熹的一生中,为官9年,其余都是钻研学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的。就是在他为官期间,也是用相当大量的精力于讲学传道。一生著述70多部,凡460卷。创办书院27所,17生达几千人。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在他的《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中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这位伟大的人物长于闽,仕于闽,其门人亦多为闽人,其学称闽学,在福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刻的。
他在同安"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他为官清正,俭朴安贫,注重教育,兴文盲贤,不但为同安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培养了许多人才,而且身体力行,移风易俗,使同安成为"海滨邹鲁,文教昌明"之地。当他秩满离去,百姓直送到南安同安交界的小盈岭,扳辕不忍离,迄今仍有"扳辕石"志之。
因此,明清两代,福建各地,特别是厦门,所建朱子祠相当多。有的在孔庙内另建一词,有的则设于书院内。各地书院几乎都记朱子。厦门旧时有玉屏书院、紫阳书院、衡文书院、鹭津书院,皆设朱子像,春秋二祀。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玉屏书院,院内先是建文昌殿、萃文亭,供奉朱文公。乾隆十六年,又盖集德堂,供奉朱文公。所有生员学童,每月皆要把拜朱文正公。书院则每年春秋二祭。"每条用猪羊各一,祭席四筵。凡与条者,本籍皆分昨、"可见是相当隆重的祀典。
厦门的紫阳书院,原在西门外朝天宫处,后来移到厦门港。规模虽然不及玉屏书院,也曾办得轰轰烈烈,同样设朱子像,每年春秋祭祀。在厦门市同安区,更有许多历朝所建的朱子祠,及朱熹的文物遗迹。元至正十年,知县孔公俊在朱熹曾居住过的"畏垒庵"修建了文公书院。明嘉靖年间,理学名宦林希元又把书院迁至当年朱熹披襟行吟的大轮山梵大寺后。中堂立朱熹石刻神像,左右以其高徒许顺之、吕大奎内先生配祀,"来学者常数十人,莫不遵行文公之教"。(洪朝选《隆庆二年五京筑仰上亭记》)在梵天寺后,至今还可以看到明代学人所建的仰止亭、瞻亭,以及清代的"紫阳过化"、"邹鲁遗风"等摩崖石刻。
在同安梅山寺左,也有清代建的朱子祠。祠中有一副联:"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著述未附斯文。"相当概括地综述了朱熹一生。
正如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朱熹也有其鼓吹封建礼教的一面。这是不应苛求于前人的。民间对朱文公的崇拜,对于重学尊师,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有其积极的意义,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近年闽学兴起,对朱子的崇敬化作了对其思想遗产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朱子的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海峡两岸有关的学术交流也开始了新的起步。这对反思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改革开放,显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朱熹公若上天有知,当会比旧时享春秋二祭的牲礼更为欣慰!

朱文公简介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71岁,葬于建阳县黄坑镇大林谷。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为一代理学大师。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集理学大成。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名杰出人物之一。

朱子家训朱熹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中国家族文化的典范——朱姓的家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文化以家族主义或曰宗族主义为特色,而家法家规便是家族主义的一大体现。像中国各个姓氏家族一样,各地的朱氏家族也订立有自己的家法或族规,以此约束、教育、激励族人。然而宋明以来,自朱子《家训》和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一出,各朱氏家族纷纷转载诵习,而官府民间也相继公开刻印发行。如此一来,朱氏的这两篇家法也就成为不仅影响一家一姓,而且影响整个中国家族的家族主义典范之作。

万世宗师朱文公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云谷老人,沧州病叟,别号紫阳。是中国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诗人。

朱熹,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的尤溪,郑安道家中。其父朱松在朝为官,因反对秦桧投降政策,被贬出朝廷。绍兴七年,熹随父迁建阳。绍兴十三年,父亲病逝后,他遵从父亲的遗嘱,到崇安求学于父亲好友刘勉之等著名学者。朱熹勤奋有志,刘勉之很喜欢他,将女儿许配给朱熹为妻。绍兴十七年,朱熹18岁,举建州乡贡,19岁登王佐榜第五甲第90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22岁授佐迪功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步入宦途。绍兴二十八年,朱熹在同安任职期满,即回五里夫武夷山奉母讲学。此后整整23年间,朱熹除两次应招到临安(杭州)向朝廷奏事,乾道三年访张拭于长沙,淳熙二年夏与陆九渊兄弟举行“鹅湖之会”进行学术辩论外,都在崇安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淳熙五年秋,再授命知江西南康军。两年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任职9月。又因得罪权贵去职还乡,继续著书授徒,并创建武夷精舍。直至绍熙元年才重新被起用,到漳州任知州。绍熙四年冬,才又授知潭州(今长沙)。不久即被招至朝廷,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后又因上疏触犯权臣韩佗胄,又被免职还乡。这年底,他建成竹林精舍(后改沧洲精舍、考亭书院),学者益众,形成考亭学派。此后他还在南方先后创办和修复了白鹿洞、岳麓、武夷等27所书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生徒,对创建我国古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庆元二年,理学被斥为“伪学”之魁,其后又升级为“逆党”,而横遭迫害,不得不数次外出避难。庆元六年,朱熹忧郁逝世,终年71岁。死后归葬于福建省建阳县黄坑九峰山大林谷风飘罗带形。

朱熹一生从政仅有七八年,其余大约40多年的时间都在福建各地从事著述和讲学。他给后人留下了《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和《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64部、330多卷、1700多万字的著述,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他的学术成就“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被誉为继孔孟之后影响最深远的一代宗师、三代后的孔子、网络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朱熹的学说,他生前虽没有被重视,但在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恢复了朱熹的名誉,先追赠中大夫、宝膜阁学士,后又追加通议大夫,封为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不久又追封为齐国公,赐谥“文”,故称文公或朱夫子,从祀孔子。此后元、明、清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朱熹学说,把朱学定为科举考试标准。清康熙帝命熊赐履、李光地等编纂《朱子大全》,并亲自撰序说:“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康熙帝非常自觉地以程朱理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统治思想。朱熹被列为“十哲之次”。朱熹学说不仅对中国元、明、清以来700多年的时间有深远影响,而且对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前,朱熹学说研究已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1987年在中国厦门召开了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1990年7月,中国福州和武夷山举行了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海峡两岸及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学者专家会集一堂。他们通过新观点、新方法对朱子学及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世界影响和当今价值等问题,开展热烈争鸣和互相切磋,进行了新的估计,为国际朱子学写下了新的篇章。1991年广东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1993年初夏,在广东中山大学召开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究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及各省市和香港等地区的学者以及朱子后裔代表119人。会议开得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取得了圆满成功。1994年4月中华朱熹研究会(筹)成立,对国内外的朱熹思想进一步地推动。目前,世界各地已有50多个国家先后开展了朱熹理学活动,日本、南朝鲜等都成立了朱子学研究机构。日本政府还为此拨出专款,组织全国著名朱子学家编写10卷本《朱子学大全》,同时开展了朱子学的综合研究。除日本,美、英、西德、法国、独联体和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也很重视朱子学的研究。1984年,美国在夏威夷召开第一次朱子学国际会议,这个专题讨论一个学者思想的会议在国际上是少见的。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陈荣捷教授专程到闽考察朱熹遗迹。目前一个全球性的朱熹思想研究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普及和发展起来,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将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⑷ 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朱公子是谁

是朱文公 朱熹。
朱文公即朱熹,闽南民间称来熹公。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黎源(今属江西),定居建阳。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葬于建阳唐石理大林谷(今黄坑乡后塘村)。
朱事家道贫困,父亲早亡。5岁入学,受学于父亲的好友胡宪、刘勉之、刘子晖。18岁贡于乡,次年中进士。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后罢归,从延平李侗学。李侗之师为罗从彦,罗从彦之师为杨时。而杨时则是二程的弟子。二程的理学,朱熹是经过李侗继承下来的。
在朱熹的一生中,为官9年,其余都是钻研学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的。就是在他为官期间,也是用相当大量的精力于讲学传道。一生著述70多部,凡460卷。创办书院27所,17生达几千人。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在他的《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中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这位伟大的人物长于闽,仕于闽,其门人亦多为闽人,其学称闽学,在福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刻的。
他在同安"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他为官清正,俭朴安贫,注重教育,兴文盲贤,不但为同安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培养了许多人才,而且身体力行,移风易俗,使同安成为"海滨邹鲁,文教昌明"之地。当他秩满离去,百姓直送到南安同安交界的小盈岭,扳辕不忍离,迄今仍有"扳辕石"志之。
因此,明清两代,福建各地,特别是厦门,所建朱子祠相当多。有的在孔庙内另建一词,有的则设于书院内。各地书院几乎都记朱子。厦门旧时有玉屏书院、紫阳书院、衡文书院、鹭津书院,皆设朱子像,春秋二祀。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玉屏书院,院内先是建文昌殿、萃文亭,供奉朱文公。乾隆十六年,又盖集德堂,供奉朱文公。所有生员学童,每月皆要把拜朱文正公。书院则每年春秋二祭。"每条用猪羊各一,祭席四筵。凡与条者,本籍皆分昨、"可见是相当隆重的祀典。
厦门的紫阳书院,原在西门外朝天宫处,后来移到厦门港。规模虽然不及玉屏书院,也曾办得轰轰烈烈,同样设朱子像,每年春秋祭祀。在厦门市同安区,更有许多历朝所建的朱子祠,及朱熹的文物遗迹。元至正十年,知县孔公俊在朱熹曾居住过的"畏垒庵"修建了文公书院。明嘉靖年间,理学名宦林希元又把书院迁至当年朱熹披襟行吟的大轮山梵大寺后。中堂立朱熹石刻神像,左右以其高徒许顺之、吕大奎内先生配祀,"来学者常数十人,莫不遵行文公之教"。(洪朝选《隆庆二年五京筑仰上亭记》)在梵天寺后,至今还可以看到明代学人所建的仰止亭、瞻亭,以及清代的"紫阳过化"、"邹鲁遗风"等摩崖石刻。
在同安梅山寺左,也有清代建的朱子祠。祠中有一副联:"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著述未附斯文。"相当概括地综述了朱熹一生。
正如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朱熹也有其鼓吹封建礼教的一面。这是不应苛求于前人的。民间对朱文公的崇拜,对于重学尊师,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有其积极的意义,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近年闽学兴起,对朱子的崇敬化作了对其思想遗产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朱子的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海峡两岸有关的学术交流也开始了新的起步。这对反思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改革开放,显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朱熹公若上天有知,当会比旧时享春秋二祭的牲礼更为欣慰!

朱文公简介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71岁,葬于建阳县黄坑镇大林谷。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为一代理学大师。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集理学大成。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名杰出人物之一。

朱子家训朱熹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中国家族文化的典范——朱姓的家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文化以家族主义或曰宗族主义为特色,而家法家规便是家族主义的一大体现。像中国各个姓氏家族一样,各地的朱氏家族也订立有自己的家法或族规,以此约束、教育、激励族人。然而宋明以来,自朱子《家训》和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一出,各朱氏家族纷纷转载诵习,而官府民间也相继公开刻印发行。如此一来,朱氏的这两篇家法也就成为不仅影响一家一姓,而且影响整个中国家族的家族主义典范之作。

万世宗师朱文公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云谷老人,沧州病叟,别号紫阳。是中国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诗人。

朱熹,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的尤溪,郑安道家中。其父朱松在朝为官,因反对秦桧投降政策,被贬出朝廷。绍兴七年,熹随父迁建阳。绍兴十三年,父亲病逝后,他遵从父亲的遗嘱,到崇安求学于父亲好友刘勉之等著名学者。朱熹勤奋有志,刘勉之很喜欢他,将女儿许配给朱熹为妻。绍兴十七年,朱熹18岁,举建州乡贡,19岁登王佐榜第五甲第90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22岁授佐迪功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步入宦途。绍兴二十八年,朱熹在同安任职期满,即回五里夫武夷山奉母讲学。此后整整23年间,朱熹除两次应招到临安(杭州)向朝廷奏事,乾道三年访张拭于长沙,淳熙二年夏与陆九渊兄弟举行“鹅湖之会”进行学术辩论外,都在崇安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淳熙五年秋,再授命知江西南康军。两年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任职9月。又因得罪权贵去职还乡,继续著书授徒,并创建武夷精舍。直至绍熙元年才重新被起用,到漳州任知州。绍熙四年冬,才又授知潭州(今长沙)。不久即被招至朝廷,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后又因上疏触犯权臣韩佗胄,又被免职还乡。这年底,他建成竹林精舍(后改沧洲精舍、考亭书院),学者益众,形成考亭学派。此后他还在南方先后创办和修复了白鹿洞、岳麓、武夷等27所书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生徒,对创建我国古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庆元二年,理学被斥为“伪学”之魁,其后又升级为“逆党”,而横遭迫害,不得不数次外出避难。庆元六年,朱熹忧郁逝世,终年71岁。死后归葬于福建省建阳县黄坑九峰山大林谷风飘罗带形。

朱熹一生从政仅有七八年,其余大约40多年的时间都在福建各地从事著述和讲学。他给后人留下了《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和《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64部、330多卷、1700多万字的著述,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他的学术成就“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被誉为继孔孟之后影响最深远的一代宗师、三代后的孔子、网络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朱熹的学说,他生前虽没有被重视,但在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恢复了朱熹的名誉,先追赠中大夫、宝膜阁学士,后又追加通议大夫,封为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不久又追封为齐国公,赐谥“文”,故称文公或朱夫子,从祀孔子。此后元、明、清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朱熹学说,把朱学定为科举考试标准。清康熙帝命熊赐履、李光地等编纂《朱子大全》,并亲自撰序说:“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康熙帝非常自觉地以程朱理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统治思想。朱熹被列为“十哲之次”。朱熹学说不仅对中国元、明、清以来700多年的时间有深远影响,而且对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前,朱熹学说研究已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1987年在中国厦门召开了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1990年7月,中国福州和武夷山举行了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海峡两岸及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学者专家会集一堂。他们通过新观点、新方法对朱子学及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世界影响和当今价值等问题,开展热烈争鸣和互相切磋,进行了新的估计,为国际朱子学写下了新的篇章。1991年广东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1993年初夏,在广东中山大学召开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究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及各省市和香港等地区的学者以及朱子后裔代表119人。会议开得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取得了圆满成功。1994年4月中华朱熹研究会(筹)成立,对国内外的朱熹思想进一步地推动。目前,世界各地已有50多个国家先后开展了朱熹理学活动,日本、南朝鲜等都成立了朱子学研究机构。日本政府还为此拨出专款,组织全国著名朱子学家编写10卷本《朱子学大全》,同时开展了朱子学的综合研究。除日本,美、英、西德、法国、独联体和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也很重视朱子学的研究。1984年,美国在夏威夷召开第一次朱子学国际会议,这个专题讨论一个学者思想的会议在国际上是少见的。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陈荣捷教授专程到闽考察朱熹遗迹。目前一个全球性的朱熹思想研究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普及和发展起来,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将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苏瑾在2023-06-23 21:47:29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chuanyue/101460.html


上一篇:古代妓院药物调理小说
下一篇:重生成夷陵老祖魏无羡的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