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小说

王若菲
王若菲
发布于 阅读量 878
中国古代园林小说

1. 在许多小说中古代院子有许多名字,宫、阁、殿、居、斋、庄、苑

正七品 住一抄楼
从七品袭 住一楼
庶七品 住一院
正八品 住一院
从八品 住一堂
庶八品 住一堂
正九品 住一堂
从九品 住一阁
庶九品 住一阁
正十品 住一轩
从十品 住一轩
庶十品 住一榭
正十一品 住一榭
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楼阁:是园林中的二类建筑,属较高层的建筑,楼阁可用来观赏风景、储藏书画,还可供佛。(楼与阁的共同点)
阁:四周开窗,每层设围廊,有挑出平座,以便眺望远景(平座是楼与阁的主要区别)
轩:在园林中,轩一般指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建筑物,室内简洁雅致,室外或可临水观鱼,或可品评花木,或可极目远眺。如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苏州拙政园的绮玉轩。
榭:建于水边和花畔,平面呈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多设窗扇。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

2. 中国古典园林简介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士大夫参与造园,又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其鲜明的东方特色,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景由文盛、文由景显、文景齐名,这在古典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审美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早有记载的中国文人私家园林的萌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周有个“漆园”,位于河南省归德县。我们没有关于此园的详细描述,只知道院中有一棵大槐树。庄周在树下做梦,梦见蝴蝶。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这些文人缺少帝王那样的雄厚财力,因此无法营造大规模豪华的园林。但其园林设计主题思想与帝王园林完全不一样,园林景观是朴素自然的。在世界文明史上,真正具有自然山水审美的中国文人园林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也是从古代园林演变为古典园林的转折点。魏晋南北朝是战争灾难频繁发生的时代,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仕途的纷争严酷,使士大夫文人认识到自己根本无力对抗现实社会,多是走上追随漆园高风,在老……

3. 什么叫园林文学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摘要: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
关键词: 园林艺术 园林意境
1.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2.相地
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专论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一章。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
计成在《相地》章的起首一节,介绍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实际经验,突出了勘察中的关键事项,归纳为五个方面:1,园基选择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能不能与交通繁忙道路有一定的隔离?以及有无利用原有大树、植被等条件。2,必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展开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如方、圆、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势(如“环曲”、“铺云”等动向趋势),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等。3,必须重视水文和水源的疏理问题,尤其是园林建筑布局必须联系园林理水,建筑才能获得有水面配合的优越性。4,选地也必须考虑建园的目的性。城市土地虽不是很好的造园环境,但鉴于便利园主兼享城市生活,还是可以选用;如选乡村土地造园,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选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败。5,要十分重视原有大树等的保存和利用。
《相地》一章还把园址的用地归纳为六类即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进行评价。计成认为最理想的用地是山林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最讨巧的用地是江湖地,只要“略成小筑,足徵大观”;最需要运用造园技法加以改造的,是村庄地,主要是地形的改造,所谓“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在郊野地中,以选“平冈曲坞”的丘陵地形而又有“叠陇乔林”的处所为佳。至于城市地和傍宅地上选址建园,是为了“护宅”、“便家”的生活功能。计成在论述其建园适宜的内容和设计意境等,都服从明确的功能目的。
3.布局
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布局时采取何种艺术形式,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一般说来,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如果用混合式,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行进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任何公园的布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出入口的位置与外部交通的衔接,人流的集散,车辆的停放,行政管理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车行道,杂物堆放场等必须选址合适。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饮食、公厕等的各种设施也要周密安排。
4.造 景
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5.借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6.雕塑
园林雕塑配合园林构图,多数位于室外,题材广泛。园林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林雕塑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已成为意大利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中雕塑或结合园林理水,或装饰台层,甚至建立了以展览雕塑为主的“花园博物馆”、“雕塑公园”。园林雕塑在欧、美各国园林里至今仍占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园林很早就有雕塑装饰。汉武帝时建章宫北太液池畔曾有石鱼、石龟、石牛、织女,还有铜仙人立于神明台上。现在颐和园宫门前的铜狮,庭院中布置的铜鹤、铜鹿,既是造型优美的艺术珍品,又是庭院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中“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如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都是以其自然形象供人欣赏。在自然风景区常利用天然岩壁洞穴雕凿佛像。帝王陵园前则以石人、石兽列队甬道两侧,增加中轴线的气势。近年来,中国各地园林中也设置了各种类型的雕塑。
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为:1,纪念性雕塑。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像等。2,主题性雕塑。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3,装饰性雕塑。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
按形式分有圆雕、凸雕、浮雕、透雕等,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金属、石、水泥、玻璃钢等)和非永久性材料(石膏、泥、木等)。园林雕塑常用永久性材料的圆雕,至于凸雕、浮雕、透雕则常与建筑结合。冰雕、雪塑是东北园林冬季特有的一种雕塑艺术。
雕塑可配置于规则式园林的广场、花坛、林荫道上,也可点缀在自然式园林的山坡、草地、池畔或水中。在园林中设置雕塑,其主题和形象均应与环境相协调,雕塑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尺度要有恰当的比例,并需要考虑雕塑本身的朝向、色彩以及与背景的关系,使雕塑与园林环境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7.匾联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相传楹联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匾额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中人物评大观园时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表达了“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孤芳自赏的思想。楹联中如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拙政园梧竹幽居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雪香云蔚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都写景、写情,发人联想,即使游人在无风、无月、无蝉、无鸟时到此,也觉得似有这一境界。济南大明湖中一联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杭州观海亭上一联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写景抒情,概括性很强。又如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小屋三间,门上联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抒发简朴幽雅的情景。所以匾额楹联,特别是名联、名匾,不但景观添色,而且发人深思。岳阳楼何绍基的102字长联,昆明大观楼的180字长联,状景、写情、词藻、对仗、书法、境界等都值得称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4. 中国园林大观(上)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中国园林大观(上)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中国园林大观(上)
勒口:
走进中国园林,你会为它特有的东方情调所吸引:在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中漫步,会发现这里与西方建筑相比,小巧细腻、曲折含蓄而优雅静谧;与大自然的风光相比,更具人性的追求,一石一木都透着文化的意味。
封底: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中独树一帜,久负盛名。
中国园林大观(上)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

5. 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古典文学之于园林工艺更多的是记录,描绘。像《阿房宫赋》。就我个人读过的书而言,我认为《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古典文学描绘园林的代表,细节和工艺描写的都很独到,而且还有很多艺术的点缀。其实园林艺术更多的是建筑风格,如果说古典文学和古典园林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究其本质更多的是“两者都为一个民族气质和民族审美的体现”。更多的是相辅相成,共同承载着民族文学传递和传播的重任。不能是是文学影响园林,不贴切。

6. 有关古典园林的文学著作有哪些请列举几个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风景园林设计》 王晓俊
《园冶》 计成
《说园》 陈丛周

不晓得可以不。。。

7. 《中华全景百卷书(50本)42景观系列-中国园林》最新txt全集下载

中华全景百卷书(50本)42景观系列-中国园林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确认后请采纳

8. 一个园林写的天文小说

⑴叶圣陶 说明文 ⑵美国 卡尔·萨根 ⑶《花鸟虫鱼》周建人 《生物进化浅说》 ⑷茅以升

9. 结合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存的两个以上的古典园林的实例 急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做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唯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忽闪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相应地,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而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且反映了阴阳相比的辩证哲理,这些情况都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一般说来有山必有水。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在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稍大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放些天然水量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园林植物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林木最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丰富繁茂的生态。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起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总之,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是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它是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的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面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的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把消极的方面转化为积极的因素,以求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从根本上来说当然应该追溯其造园的哲学、美学乃至思维方式的主导。但中国传统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
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园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致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中国园林建筑不仅它的形象之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首屈一指,而且还把传统建筑化整为零,由个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一反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均齐的格局,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同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大自然的大空间沟通起来,正如《园治》所谓:“轩楹搞爽,窗户虚邻,纳于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对此,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始终重要为题的初步探索》疑问中有精辟的论述:
“……这里表现这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浊外面的大自然界。”“宿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这样的诗句夺得很,像“凿翠开户 ”(杜甫),“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山翠万重当槛初,水光于里抱城来”(许浑)。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了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讲师们为了进一步把建筑谐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之中,还发展、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譬如,亭这种最简单的建筑物在园林中随处可见,不仅具有电境的作用和观景的功能,而且通过其特殊的形象还体现了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庙宇芥粒的哲理。所以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 蔚,空亭冀然,吐纳云气。”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在如,临水之“舫”和路的上的“船厅”即模仿舟船以突出园林的水乡风貌。郎本来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园林里面的那些 入水面、飘然凌波的“水廊”,婉转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蟠蜒山际。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各式各样的廊子,好像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的自然贯穿结合起来,常见山石包镶着房屋的一角,堆叠在平桥的两端,甚至代替台阶、楼梯、柱墩等建筑构件,则是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与衔接。随墙的空廊在一定的距离上故意拐一个弯而留出小天井,随意点缀少许山石花木,顿成绝妙小景。那白粉墙上锁开的种种漏窗,阳光透过,图案倍觉玲珑明澈。而在诸般样式的窗洞后面衬以山石数峰,花木而本,犹如小品风景,处处动人。
总之,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谐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大自然的“为而不持,筑而不宰”的态度。
封建时代的中国传统的建筑环境,大至都城,小至住宅的院落单元,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大部分“一正两厢”的对成军棋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封建礼制的产物、儒家伦理观念的物化,而园林作为这样一个严整的建筑环境的对立面,却长期与之并行不 地发展着,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我国文化领域的交融,也足见中国园林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期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崇敬返朴归真的意愿。
3、诗画的情趣
文学史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一门综合的技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个门艺术门类之间得触类旁通,融诪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道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的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静坐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累死文学艺术的结构。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亲,方称佳构。”园内的动观游览路线决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于回去这种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也就是懂见的划分和组合。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起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楚。这个层次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章法,在这个序列之中往往还转差一些对比的手法,悬念的手法,欲抑得手发或欲扬现抑的手法,呵呵情理之中歌有出乎人意料之外。则更加强了犹如诗歌的韵律感。
因此,人们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所得的感受,往往仿佛朗读诗文一样的酣畅淋漓,这也是园林所包含的“诗情”。而有求得园林作品,则无异于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凡属风景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的原则。英国园林追求所谓的“如画的景观”(picturesque scene),日本园临终的“枯山水平庭”的创作,也渊源于水墨山水画的构思。但绘画艺术对于造园的影响之广,渗透之深,两者关系之密切则莫过于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西方的画家临景写生;中国的画家便有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久。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以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就此而言,可以说中国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有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先导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4、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这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对诗“言”、“象”、“意”的关系上。从来都把“意”置于首要地位。先哲们很早就已提出“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命题,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和存意的象了。再者,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综合和整体观照。佛禅和道教的文字宣讲往往立象设教,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美学趣味。这些情况影响、浸润于艺术创作和鉴赏,从而产生意境的概念。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来评论诗(主要是山水诗)。他认为石油三种境界:只写山之形为“物境”,能籍景生情的为“情境”;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词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论怎样,都是诉诸主观,因此,都可以归属与通常所理解的“意境”的范畴。
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他们将就得失抒情表意,将情和意不作止血日结晶抒情,情景结合,不仅诗、画如此,其他的艺术门类都把意境的有无、高下作为创作和品评的重要标准,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之其他艺术门类就更为明晰,也更易于把握。
其实,园林之有意境不独中国为然,其他的园林体系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境涵蕴。但其涵蕴的广度和深度,则远不逮中国古典园林。
意境的涵蕴既深且广,其表达的方式必然丰富多样。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a. 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吧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
b. 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购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c. 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在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运用文字信号来直接表述意境内涵,则表述手法就更为多样化: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等,表述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憧憬等。游人在游园石锁领略得已不仅是眼睛能过看到的景象,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山显得“景外之景”;不仅贸足了感官(主要是视觉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过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从而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合理念联想即“象外之官”。
匾额和对联即是诗文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而表象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他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景于景”,随处皆可“即景生情”。因此,园林内的重要建筑物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它们的文学点出了景观的精髓所在;同时,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起它么的浮想联翩,苏州的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匾额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停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联的“香远益情”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物境随同而意境则不同。北京颐和园内临湖的“西佳楼”坐东朝西,飞鸟相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重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语言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一层。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功能的的感受或者籍助于文字信号的感受,而且涵通过听觉、嗅觉的感觉。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叮咚、浆声唉乃、乃至风动竹篁犹如遂于倾洒、流浪松涛之如天籁清音,都能意“味”入景,意“声”入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风味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籍了。
正由于园林内的意境蕴涵之如此深广,中国古典园林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也就远非其他的园林体系所能企及了。
综上所述,这四大美学特征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他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说感知,重综合推演的思维方式的主导有着直接关系。
[体会]
园林的艺术学与园林生活美、园林自然美、园林声音美有着和谐的统一。它能将沙漠变绿洲,能将荒原变茂林!是所有美的集合!通过研究学习,让我深刻了解体会了其中艰辛的过程。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尤其就我而言,地理建筑是我的兴趣之一,这次的研究不但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建筑与文学的联系。

10. 古代的时辰,庭院布局(写小说)

古代的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
庭院布局
参考资料
林徽因 《林徽因讲建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李允鉌 《华夏意匠》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22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赵广超 《不只中国木建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
侯幼斌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 (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 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下面的连贴是红楼梦里的庭院布局,楼主可以去看看☆
http://hi..com/%D7%F2%D2%B9%CB%AA%B7%E7/blog/item/8cba00027ca8916c03088168.html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王若菲在2023-06-23 21:47:01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chuanyue/100097.html


上一篇:女主是银发多夫的穿越小说
下一篇:女主是御植师的穿越小说
相关文章